这是我的第三十八篇原创内容
如果觉得我的内容有些价值
欢迎点赞、转发、关注
再过几天,我就要年满39周岁,如果按照老一辈的算法,我应该是虚岁40了。
80年代末的夏天坐在妈妈自行车的后座上吃着冰棍儿晃着腿回家的情形在自己的记忆里还很清晰,而人生马上就要过了一半,真的有点虚幻感。
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无论是雅士还是俗人,都会在不经意间想到老。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道:
像王羲之这样雅士想到老的时候,发出的是人生短暂,盛事不常的感慨。
而我这种俗人想到老的时候,更多想的是:"如何养老?"
有读者朋友可能会说我杞人忧天,因为毕竟我现在还属于壮年。
但如果咱们一起看看中国的老龄化数字:
截止2021年末,中国内地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亿以上,占总人口的14.2%,已进入"深度老龄化";2030年左右进入占比超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之后老年人口会持续快速上升,到2060年老年人口会占全国人口的约37.4%;2080年之后,占比46%左右,届时中国8亿总人口中近一半是老年人(当然2080年大概率我已经死了)。
我觉得任谁都乐观不起来。
在提到中国养老问题的时候,很多人往往会拿日本的养老模式进行对比参照,因为日本和中国一样是东亚国家,且更早地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但是我觉得,香港在养老问题上与中国内地更相似,比日本更有参照性。
首先,2021年,香港正式步入超老龄化社会,即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20%,中国内地达到这比例的时间是2032年,香港的时间进度基本比中国内地提前十年;
其次,香港属于一个低福利社会,没有惠及全民的退休保障制度,也和内地类似(如果你说中国内地不是低福利社会,那么不抬杠,你对);
最后,香港的贫富差距极大,公开的最新基尼系数是0.475,最富有的10%的家庭其收入是最贫穷的10%的近58倍,与中国内地基尼系数非常接近。这就导致养老资源会因为老年人的贫富差距而天差地别。
那么香港人具体如何养老呢?我也做了点功课,写出来与读者朋友们分享。
一、养老金支柱——强制性公积金(强积金MPF)。
强制性公积金简称强积金,又叫做MPF,它是香港政府在2000年开始推行的,香港所有18至65岁在职人士都必须参加强积金计划。强积金的缴纳标准是每月收入的10%,其中5%由个人缴纳,另外5%由公司缴纳,如果是自由职业者,那就只需缴纳其收入的5%。
强积金与内地的社保不一样,不是进入统筹账户,而是进入个人账户,每个人可以用强积金账户里面的钱投资到香港政府指定的一些基金里去,赚取收益。当然也是有风险的,可能会亏钱……
当香港人到达65岁法定退休年龄时,可以将多年以来累积投入的本金和收益一次性取出,作为自己的养老金。
二、金融中心的优势——个人储蓄、投资、理财、保险。
香港作为世界金融中心,金融产品非常丰富,香港政府与整体的社会氛围也鼓励人们早早进行投资理财。
比如香港的储蓄分红险,可以在年轻的时候就每年固定买一定金额的保险,投资人投资的时间越早,持续时间越长,复利回报越高。
三、奇葩的"退休三宝"——资本主义下极致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在写本文的过程中,我发现香港有一个说法,叫做"退休三宝",意思是有三种方式,可以让退休的老人稳定获得收入。
退休三宝第一宝,叫做"香港年金"。
退休年金本质上还是一种被香港政府认可的退休保障保险,投保人投保之后,从60岁之后可以每月领钱,投得越多,每月领得越多;活得越久,就越能回本。假设有一个香港男性,60岁为自己投了100万港币的香港年金,那么他每个月能领到5000出头,到77岁就回本了。
但是如果通货膨胀严重,或者说活不到77岁就去世,那就亏了……
退休三宝第二宝,叫做"保单逆按揭"。
保单逆按揭本质上是一种贷款,是利用寿险保单作为抵押品,抵押给贷款机构,然后按照一次性收款或者每个月收款的方式,获取收入。
申请人不需要还这笔贷款,因为自己的寿险保单已经抵押给贷款机构了,等自己去世,贷款机构自然会用寿险保单补上这笔贷款。
退休三宝第三宝,叫做"逆按揭"。
老人可以把将房子抵押给银行进行贷款,一次性获得一笔款项,或者每月获得收入,作为生活费。
这笔贷款生前可以无需还款,老人也可以继续住在房子里直到去世,等去世之后房子会由银行收回再拍卖出售。
这种方式,其实内地也在有样学样,很多地方的银行都在推这种"以房养老"的贷款。
但问题在于,如果房价下跌,这笔钱就会缩水很多。
四、聊胜于无的三项社会保障
香港为老年人提供两项社会补助,一项叫做高龄津贴,一项叫做长者生活津贴。
高龄津贴又叫做"生果金",年满7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无条件领取每月1620港币的生果金;
长者生活津贴是为65岁以上的低收入老人准备的一项补助,如果收入低于一定金额,可以领取每月4195港币。
除了这两项社会补助之外,还有一种社保保障叫做综合社会保障援助(CSSA),不是专门针对老年人的,而且申请的要求比较多,对老人的资产和身体状况都要进行整体评估,最贫困和护理需求最高的老人每月可领取5930港元,而身体欠佳的老人可领取每月3485港元的补助。
但这三项社会保障提供的钱相对香港的物价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如果按照定格计算,三项收入加起来也仅仅是12000港元不到,如果仅靠这点钱养老,老年人很容易陷入晚年贫穷的境地。
五、长者服务和社区服务——建立在低成本劳动力基础上的社会服务
近年来,香港政府也在努力提供为香港的老年人多种长者服务,比如长者中心、社区护理服务、老人院舍等,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但是这些长者服务是需要人力进行支撑的。香港是人力成本极高的城市,月薪中位数达到2万港币,针对老年人的护工薪资不会低于这个数字,那么如何负担这个人力成本呢?
答案是菲佣。
在香港,雇佣菲佣是很常见的事情,而且成本很低。香港的雇主一般只需要提供菲佣吃住,以及两年一次返乡来回的机票钱,算上这些月支出通常不会超出6000港币。
菲佣往往一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生活条件普遍较为艰苦,能有单独的小房间是非常奢侈的事情了,有些菲佣是睡在地板或沙发上,更糟的则会睡厨房、壁橱、储物间、阳台等。
很大程度上,正是依靠着菲佣这样的低成本劳动力,香港的长者服务和社区服务才能得以运作。
伴随着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我对香港养老制度的认知也在不断加深。
我认为,香港人的养老方式确实体现了香港作为低福利资本主义社会的底色——个人为自己负责,一切资源围绕市场进行配置,政府只做最低程度的保障,以及羊毛出在羊身上,可以真正让人空着手来,空着手走,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这种制度,可以让有钱的老年人获得非常丰富的养老资源。
比如一个高收入香港人,年轻时就为自己缴纳了足够的MPF,又做了理财和保险,年老退休后又用各种资产进行抵押获取现金流,那么他的老年收入再配合香港高效而低价的公共医疗体系,以及雇佣低成本的菲佣,确实可以保障他衣食无忧终老。
但如果是一个中低收入香港人,或者是全职主妇,或者是残障人士,都会因为年轻时收入不足,导致其年老陷入窘境。
在繁华的香港,经常可以看到两鬓花白的老人在餐厅、超市、商场、办公楼工作,而且是收银、服务员、保洁、保安之类较为辛苦的职务,并不是香港人特别勤劳,而是他们别无选择,只能早出晚归,为晚年生活挣命,不敢懈怠。
说到底,养老是人在劳动能力逐年下降、健康状况逐年下降的预期下,保证自己的生活品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有足够的钱、有照顾自己的人、有相应的社会保障。
无论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制度,一定会有一部分人确实没能力在年轻时赚足够的钱,老了找不到照顾自己的人,那么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就一定要想办法提供足够的社会保障,帮助这些人获得有一个相对有尊严的晚年。
虽然我在本文里得出的结论是香港的养老制度并不够好,但是如果拿内地的养老制度和香港进行对比,则让我不知道如何进一步评价。
因为:
对小部分人而言,养老制度绝对足够好,因为退休金上万,医保全额报销,退休之后爽得飞起;
对私营企业退休职工而言,养老制度凑合,退休金足够吃穿用度,紧紧巴巴过也行,医保报销一部分,只要不出大事,不生大病,也能安安稳稳到老;
而对于很多农民而言,他们没有退休金,只有每个月一两百块钱的养老金。但不这样又能怎么办?之前的千百年,农民只能纳粮,连这一两百都没有呢。就这样,可能他们也足够满足了。
如果把时间维度拉长了去看,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延迟退休的到来、以及养老金的耗尽,可能大部分中国普通人的老年生活,并不会比香港人更加乐观。
随手关注一下呗,未来不迷路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