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舒适区,从巴黎到美高的追梦之旅


如果任何故事都需要有一个开头

"My name is Cathy, and I'm currently studying in Paris." 这几乎是我在美高申请的时候和面试官说过最多次的话。要把这件事情解释清楚,要从我确定申请法国的学校开始。在这个文章里我想要重点讨论我在不同国家求学的心路历程,以及我在法国留学的一些反思和感想。


学校周围市政厅拍到的晚霞


在做出去法国求学的这个决定之前,我的生活可以用小满来形容:我在上海排名靠前的国际学校拿到了高中的入场券,周围的朋友圈子也很稳定和谐,每天放学回到家就可以见到父母——风平浪静,仿佛可以一眼望到高中结束。直到有一天,我开始问自己,为什么不能跳出现有的框架,去做一些现在想想甚至可以说是疯狂的事情?法国是第一步。



机会和机遇

向我第一个抛出橄榄枝的是一个法国寄宿学校,这意味着我要去到巴黎,同时也意味着我要离开父母。我对巴黎这个地方其实并没有太多滤镜,一心决定去那里只是因为那里可以让我骑马,划船,学到一点法国人在奥运会淋漓尽致展现出来的"松弛感"。这个寄宿学校所在的小镇有一个别名,叫Cité du Cheval,中文是马城,因此对马术可以说是满腔热血的我对这个和马有着深刻溯源的地方一见如故,毕竟谁不想在一个可以被百分百支持的地方追求自己的梦想呢?


周末的市集


出乎意料的是,我的父母竟破天荒的答应了我的请求:也许从我小的时候他们就知道我不是一个可以安安分分坐在椅子上的女孩,从睡前给他们编的稀奇古怪的故事开始。他们总是很保护我,小学的时候甚至不允许让我自己走路去上学都不允许。但是他们也知道,只要是我想做的事情,我就一定会全身心投入,不撞南墙不回头。因此,尽管内心充满哪怕多么不舍,以及内心深处以及对我的爱和保护,他们仍然愿意放手让我去追求我想要的生活那些不确定性。


就这样,我坐上了去法国的飞机。这一切都看起来突兀又莽撞,但也就这么开始了。


一个人坐上去法国的飞机



从法国,再到美国 

在法国的适应过程比我想象的顺利,这里不仅环境优美,我和法国的同龄人还有学校里来自各个文化背景的同学们都出奇地合得来。我认识了很多值得托付的朋友,也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


语言方面,因为是英法双语授课,本身有两种语言的基础就会显得很轻松——甚至有点太轻松了。学习方面,内容也出奇得简单,课程安排和教学节奏也非常轻松。老师们对学生的期望也比较宽松,很多时候我并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去准备或者复习。作业量相对较少,考试的频率也不高,几乎感觉不到任何学术上的压力。每天的学习生活非常轻松,我有大量的自由时间,可以用来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与朋友社交,甚至进行一些个人兴趣的探索。


朋友偷偷拿我手机拍的自拍


尽管我很喜欢这个学校,但我渐渐意识到这种乌托邦式的环境让我陷入了一种舒适区;法国的学习生活其实无法完全满足我内心深处的一些渴望——那些源于野心的渴望。我渴望着更有挑战的生活,让我面对更多未知。虽然法国提供了一个安逸的学习环境,但我内心总有一股想要探索更广阔的世界的冲动。我渴望接触一个更具竞争性的学术环境,从而激发我的潜能。


去美国留学一直是我计划中的一部分,因为美国的教育体系鼓励创新和独立思考,尤其在高等教育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机会。这对我而言是一次机会:去打破舒适区,迎接挑战,拓展我的视野。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后,我决定去美国继续我的高中生涯,迎接更多可能。


尽管这一切说的很轻松,其实都少不了父母的支持和身边人的帮助。我感谢他们放手让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并且不把太多的压力加注在我身上。我想,我作为一个第三文化小孩的经历也教会了我常怀感恩之心。



在一个"white" school里,我如何自洽

我在法国的学校是一个以白人为主的学校,基本上一个年级只有三四个亚洲人。我身边很多亚洲同学为了fit in 会丧失自己的文化认同感,我也见到过很多为了被接受而隐藏自己身份的人。


法国寄宿学校的课上


在美高,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现象:你也许会因为自己不在美国长大而感觉无法融入,或者觉得自己找不到最好的朋友,这些都是正常的。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做自己。欧美国家和中国不一样的是,我们会遇到很多和我们不一样的人,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接受和包容不同。 我们也许会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但是也会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或者性格团聚在一起。


给慈善组织募捐的Color Run活动和朋友的合照


我在法国的时候加入了学校的World Scholar's Club,认识了很多和我一样喜欢debate的同学;我也加入了当地的赛艇俱乐部,认识了很多来自不同年龄段和我一样喜欢赛艇的法国人;同时也因为马术认识了来自不同学校的法国高中生,这些都是很宝贵的经历。


校队排球和巴黎美国学校比赛


尽管一时隐藏你的背景也许可以让你收获很多表面上的朋友,可长此以往却是一种精神消耗。在法国的经历让我学到,永远不要为了任何人而改变自己,否则吸引过来的人也都不会接受真实的你。 



作为一个亚裔,我在法国遇到的挑战

尽管在学业和社交上没有太大的障碍,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却让我感受到了身为亚裔在法国所面临的挑战。有一次,我在地铁上听到一群陌生人低声议论,他们对我身边一个不会说法语的亚洲女生的外貌评头论足,用嘲讽的语气模仿亚洲口音。那一刻,我感到了一种无力感——我同作为亚洲人,却因为力量单薄没有办法帮助她。 


在社交场合中,我也经常遭遇文化上的误解。一些法国朋友在与我交谈时,常常以一种好奇甚至惊讶的语气询问我是否能吃得惯西餐,或者是否一直习惯用筷子吃饭。我知道他们没有恶意,但是这些看似无意的提问背后其实反映了他们对亚洲文化的片面了解和刻板印象。


西班牙语课上为了亡灵节做的文化纪念坛


我学会了如何用幽默来化解尴尬。当有人以为我只会说英语时,我会用一口流利的法语回应他们,看到他们表情 ,我自己也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最大的敌人都是我们自己。我们怎么接收和理解别人的行为也都是我们自己内心的选择。既然这样,不如用一种豁达的角度看问题,把所有负面能量最小化,在合适的时候争取自己的权益,仅此而已。



最后

我的求学旅程从亚洲到欧洲,再到即将前往的美洲,充满了挑战与成长。在法国的经历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面对和克服种种文化上的误解,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在这个多元文化交织的世界里,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背景,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在这个背景下找到自我,并以最真实的姿态去面对未来的每一个挑战。 


圣诞节的可丽饼摊


我相信无论身处何地,面对何种困难,最重要的就是保持自我并且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和理解他人的不同。 正是这种态度,让我在法国学会了自洽,也让我在面对即将到来的美国生活时充满了信心和期待。未来的道路依然充满未知,但我知道,只要坚持做自己,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作者 | Cathy Zhang — The Taft School '27

排版 | Cathy Zhang — The Taft School '27

编辑 | Zona Zhou — The Webb Schools '26


北美留学故事

谢谢你,愿意来听我们的故事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

给公众号留言提问或加入我们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2024年10月北美机考SAT考情回顾:《TD深度还原机经》和点题班再次命中27道阅读题

SAT机经在手,高分不愁!机考SAT机经合集免费领!

(2024更新版)CSRankings全球计算机科学排名发布!清华仅次于CM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