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 文书陆续定稿, 标化活动竞赛早已无力回天; 11月, 该申请的学校都在EA阶段结束; 剩下的也只是UC的申请和RD等着中彩票的零星几所学校。
这样看来, 申请季算是画上了一个分号。
作为一个普高读完一整年才决定半路出家的2025留子, 在这一年半不到的时间里, 梦碎一地的感觉席卷了我…
BTW,如果你在留学过程中,有想表达的的心得、体会或是波折,欢迎后台回复【创作计划】,将你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会有丰厚报酬等着大家哦!
我为什么决定出国?
我在中国的一个非沿海的一个大城市, 人多和大学招生配额少这两大王炸组合,让高考竞争变得尤为残酷。
班上的所有同学,对任何除与自身学习有关的事物,都表现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
学校的老师虽然各种荣誉加持, 但人均带2-3个班, 我们班的某一科老师甚至还是一个学校的高层领导。他们每天永无休止地开会, 除了上课基本上找不到人!
即使我曾经非常努力地尝试过去蹲老师问问题, 但是老师们放在每一个同学身上的精力却严重不足。
我整个高一的成绩在年级上还算马马虎虎看得过去, 但是这样的氛围加上当时叛逆期的无数cynical的想法和对高考"一考定终生"的不满 , 我毅然决然走上了出国这条看似铺满鲜花的路。
第一波冲击
由于各种原因, 我并没有转学到国际部, 而是在高二选择了脱产. 全身心投入到出国的准备后受到的最大的冲击就是学习成本的飙升。
我自认为学习能力还算不错(第一次突击了一个寒假考托福就侥幸拿到了105+), 又听到周围许多同学110+的托福和8+的满分AP, 我于是准备给自己来一个猛的:
3个月速通6门AP!
于是,我开始搜集起了补课资源。不问不知道, 一问吓一跳, 动辄以K计价的一对一课时费和考试费让习惯了200/300一节补习班数学课的我瞬间破防. 但是想到各路大神耀眼的成绩, 我咬咬牙, 这些该付的银子,还是决定让它们哗哗流了出去。
但是问题接踵而至:在校外教AP的老师本来就不多, 我所在的这个城市资源跟北上广一比更是匮乏。
我曾为了找一个本地的老师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 但是上了几节1200/节的课之后, 我发现我们上课是这么一种怪象:
前一节课老师没有解释清楚的东西我自己下课后在网上查完资料理解了, 然后下一次上课的时候我在黑板上给老师讲清楚了。
所幸的是通过线下+网课拼凑老师和疯狂自学, 6个AP最后成功拿到了5个满分。
但是, 我花了这么多的钱, 许多东西却仍然是靠自学. 那么, 这些钱到底转化出了多少对我有效的价值呢?
曾经被吹捧上天的"AP个性化学习"确实满足了我个性化的需求, 但是更重要的学习二字呢?它们似乎全部被交给了互联网和教辅书…
同样冷漠的同学,
if not more so
我决定出国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我认为在这里可以认识到更多"心怀天下"的同学。
诚然, 通过许多的公益活动我确实认识了不少人: 美高、外籍子女学校、国际学校、公立学校国际部、以及以及像我一样脱产的。
但是心怀天下? Hmmm… 也许吧。
虽然大家在做公益时都表现出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 一问到都回答是要care社会, 要selflessly对待他人. 但是只要中途闲下来我试图去问问大家的备考、学习资源和未来规划时, 我得到的回答如出一辙:
"哎呀, 我是自学的, 没找老师!"
"不好意思, 我不清楚哎, 都是我爸/我妈帮我找的资源!"
然后用一脸十分诚恳又带有几丝抱歉的笑容看着我。
在几天之后,我推开门走进教室试听SAT课的一瞬间, 我看见前几天还在说"自学的"的那位同学, 正坐在教室的第一排, 默默拿出了补课老师布置的作业…
本来以为在出国这条路上因为大家选校和专业都不同又没有直接竞争, 大家会彼此真心一片, 但是现实,却让我看到大家都不遗余力地防着彼此, 生怕对方知道了自己辛苦摸出来的资源。
这是否又是一个死循环? 自己的资源瞒着不跟别人讲, 在别人辛苦找到之后也不会想跟之后的人讲, 像倒下的多米诺骨牌一样永无休止。
而普高班上的同学虽然目标单一、学习刻板, 但是只要我去问他们在哪里上补习班、在用什么资料、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 大家都会非常真诚的告诉我。
也许是因为高考的资源太过于充足, 同学之间没有充斥着谎言, 也没有那么多暗地里的勾心斗角。
失望
现在回过头来一想, 美本的申请吃Money、吃资源、吃"少数群体"身份。
而我高一作为纯高考生,一年的开销,甚至还不到决定出国之后一个月的支出;高考也不需要填五花八门的性别认知和自己成长的种种艰难险阻。
高考, 不论你是LGBTQIAPKDXUCS+群体中的哪一个, 不论你的皮肤是黑白黄色的哪一种, 不管你的家境是否独特, 只要分数高, 就证明你有能力, 大学就能公平公正地录取你。
所以, 我当时认为高考体系下冷漠的同学是否才是最真诚的那一批人呢? 我当时认为不重视多元化、个性化的高考, 是否反而是最尊重所有群体的制度呢?
我现在,还没有得出一个答案。毕竟,我已经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路,也快走到底了。
我后悔吗?
也谈不上有什么后悔的, 只是因为在两个体系里面都奋斗过, 所以不由自主的会有些比较和反思。
没有人说过留学必须得去国际部/国际学校 (虽然在氛围上普高确实会落后一截). 但是想要普高脱产留学, 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你是否准备好承受学校方面的压力了?
你是否准备好承受长达几个月没有同龄人在你身边的日子了?
你/你的家庭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来为你脱产之后的学习保驾护航 (学长学姐, 网课, 校外老师…)?
最重要的是, 你是否做好了当你获得了对自己全部时间的掌控之后,仍然能把学习生活安排地井井有条的能力?
如果有需求在外面补课的同学, 不管是TOEFL, AP, SAT还是各类竞赛的老师, 大家不妨可以提前开始找。比如说AP 5月份考试, 我可以选择9/10月就开始找老师。
给自己预留出来足够的"buffer area", 即使遇到没有老师需要全部自学/老师不对自己胃口的情况, 才不会手忙脚乱仓促备考, 最终拿不到满意的成绩。
(Plus: 选老师不能只看学历,只有真正适合自己、能和自己共振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好老师!)
如果没有找到满意的老师也不用害怕! 相信自己自学的能力和如今互联网的资源! 更何况, 就AP的4/5分率来看, 它并不是一个选拔性的考试, 而是一个通过性的考试。
所以, 没有什么好怕的~ 干他就完了!
关于各种课外资源, 大家一定要利用好学长学姐回校的机会!
同一届的同学可能不一定会告诉你, 但是学长学姐们可没有你给他们带来的竞争压力! 就拿我碰到的来说, 他们真可谓是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写在最后
总体来说, 我还是很感激当时高一的我做出了出国的这个决定。
至少在美本申请的一路上我变得更加独立自主, 也有了对未来清楚的规划和对自己的清晰的认知。
最后, 祝愿所有2025年申请的同学们拿到自己dream school的offer!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