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2025年John Locke写作竞赛中政治命题的思辨挑战,许多同学常常陷入以下困局😖:
概念边界模糊导致论证失焦
伦理困境交织难以建立评判标准
历史案例与理论框架衔接生硬
别担心,三士渡JL写作营政治话题的Kevin导师,依托跨学科研究积淀,带你深度解析命题本质!
Kevin老师
政治哲学专业博士候选人,毕业于北京大学、芝加哥大学,现就读于波士顿学院。曾发表多部译著和论文,拥有多年约翰·洛克论文竞赛辅导经验。
Q1
Should politicians ever be punished for lying?
政客撒谎是否应该受到惩罚?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思考:什么是"说谎"?有一些情形显然属于最严格意义上的谎言,比如作伪证。但另外一些情形则更加模糊:竞选时画大饼,上任后变卦,这算是说谎吗?如果一个政客在公开发言中没有说出直接的谎言,不过他/她可能是说了真话,但没说全,这算是说谎吗?
接下来进一步的问题是,说谎是不是应该受到惩罚?有些人会说,政治是一门"妥协的艺术",有时候政客不得不"说半真半假的话",以赢得选票、争取支持、避免恐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政客隐瞒真相,是为了国家安全或社会稳定,这应该受到惩罚吗?我们是否应该区分"善意的欺瞒"和"恶意的欺骗"?如果所有说谎的政治家(哪怕是所谓"善意的欺骗")都要加以惩罚,会不会限制政治家做出有利于整体公共利益的决策?惩罚政客是否会变成打击异己的工具?反之,如果允许政治家说一些善意的谎言,那么这种相对宽容(或者说相对功利)的态度,会不会成为政治家为自己的恶行开脱的借口?
更进一步,如果要惩罚说谎的政治家,应该由谁来判定说谎?应该由谁来决定怎么处罚?民众、独立机构(如媒体、公民监督组织)、法院等等,谁能肩负起这些责任?
在思考这个问题时,需要联系现实中发生的案例,比如小布什时代的美国政客关于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虚假陈述,以及欧美各国中选举承诺与言行不符案例。另外,也可以参考马基雅维利《君主论》、阿伦特《政治中的谎言》等经典文献,以及有关这一问题的当代实证研究。
Q2
David Hume celebrated the wisdom of "unlettered men". In a democracy, do the votes of the unlettered tend to protect a country against the bad ideas of the lettered or do the votes of the lettered tend to protect a country against the bad ideas of the unlettered?
大卫·休谟曾盛赞"未受教育的人"的智慧。在民主制度中,究竟是未受教育的人的投票更倾向于保护国家免受知识阶层的错误观念影响,还是反之?
在18世纪的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看来,普通人(他称之为"未受教育的人",unlettered men)有时反而更具常识和现实智慧。相比之下,那些受过很多教育的人(the lettered)则容易因为空想或错误的理论而误入歧途。
休谟在谈到"the lettered"时,主要针对的对象是神父等宗教人士。不过,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不需要完全受限于休谟的原意。我们可以将"the lettered"理解为广义上的"精英"(包括政治精英、商业精英、学术界/教育界精英),而"unlettered men"则可以理解为广义上的普通人和民众。
一方面,普通人可能没有学过许多理论,但他们需要更直接地面对生活压力,知道什么政策真正影响生活。他们可能更谨慎,对激进的理论不感兴趣,因此能在选票中制衡某些脱离现实的精英幻想。
但另一方面,历史上也有不少例子显示,当"群众情绪"被煽动时,也可能产生短视、排外、甚至危险的政策。在这些时候,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可能会坚持理性与法治原则,在选举中发挥"守门人"的作用。
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也需要同时考虑一些当代的政治案例,例如特朗普现象、民粹主义在欧洲的崛起等。另外,同学们也可以参考休谟的《政治论文集》、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扬-维尔纳·米勒(Jan-Werner Müller)的《什么是民粹主义?》等文献中的相关章节。
Q3
Diversity is fashionable, but is it valuable?
多元化是一种流行趋势,但它真的有价值吗?
这道题要求同学们思考,"多样性" 究竟意味着什么?它真的有内在的价值,还是仅仅是一种社会潮流、符号姿态,甚至带来了新的不公平?
这里所说的"多样性",既可以是性别、性取向、族裔等领域的多样性,也可以是经济条件和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多样性。
从道德角度看,多样性意味着拥有不同背景的人能够公平参与社会生活。从认知与创新的角度看,许多研究表明,在多样化的团队中,人们更容易跳出思维定势,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从心理角度看,对少数群体来说,看到自己被包容,可以增强归属感、参与感,也利于社会稳定。
但在思考这道题时,也需要注意到,多样性也可能带来风险或误解。有时候,公司或大学会追求"看起来多元", 却不关注实际的不平等结构,变成了"形象工程"。过分强调种族、性别等身份标签,可能会削弱社会对个体能力和个体人格的承认,甚至导致对少数群体的污名化。
讨论这个问题时,既可以参考金里卡的《多元文化公民权》等偏理论的作品,也可以参考罗伯特·帕特南、珍妮·曼斯布里奇等学者的实证取向的研究。
以上就是Kevin导师带给大家的2025年政治话题破题,同时还为大家带来了三士渡课程的特色资源,包含:📚 政治选题必读书单+往届获奖论文模板!
👇👇👇
扫描下方二维码
添加三士渡课程顾问即可获取!
无论你是对政治学充满好奇的初学者,还是希望在John Locke竞赛中脱颖而出的高手,三士渡的辅导课程都能为你提供专业支持!
👇👇👇
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
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报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